以下是关于服装行业色差标准的规范文件及关键要点总结,涵盖国际、国内及行业常用标准:
AATCC(美国纺织化学师与染色家协会)标准
AATCC 173-2020:色差计算与评估方法,采用CMC(2:1)公式(比CIELAB更接近人眼感知)。
AATCC EP1:视觉色差评估指南,规定光源、观察角度和背景条件。
ISO(国际标准化组织)标准
ISO 105-J03:2009:纺织品色牢度测试中的色差计算(基于CIELAB ΔE*)。
ISO 105-A05:1996:纺织品颜色变化的仪器评估方法。
DIN(德国标准)
DIN 6175-2: 使用CIELAB ΔE*评估表面颜色的色差。
GB/T 250-2008《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》
规定颜色变化的视觉评级标准(1-5级,5级为无变色)。
GB/T 3920-2008《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摩擦色牢度》
包含色差评估方法,适用于摩擦后的颜色转移判定。
GB/T 8424.3-2001《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色差计算》
采用CIELAB ΔE*公式计算色差,明确容差范围(通常ΔE≤1.0为可接受)。
FZ/T 81007-2022《单、夹服装》
行业标准中明确色差要求,如领子、袖口等部位ΔE≤4级(视觉评估)。
色差容差范围
高端品牌:ΔE≤0.5(仪器测量,严苛要求)。
普通成衣:ΔE≤1.0-1.5(肉眼难分辨)。
工装/低端市场:ΔE≤2.0-3.0(可接受轻微差异)。
关键控制点
同件服装:不同部位(如缝线、口袋)ΔE≤1.0。
同批货品:件与件之间ΔE≤1.5。
不同批次:需提供标准色样比对,ΔE≤2.0。
检测方法
仪器测量:使用分光光度计(如Datacolor、X-Rite),在D65光源下测量。
视觉评估:由专业人员在标准光源箱(如UV灯、日光灯)下比对。
色差来源
面料批次差异、染料配方、工艺参数(温度/时间)、光源条件。
争议处理
以合同约定的标准为准(如AATCC或GB),无约定时默认ΔE≤1.5。
文件引用建议
在采购合同中明确色差标准(如:“符合GB/T 8424.3,ΔE≤1.0”)。